河南有十个特别的村庄,今天小编给大家罗列一下,看看有你的故乡吗?
一、“红色亿元村”
隶属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城关镇。这是一个特别的村子,一个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富裕起来的红色亿元村子,令人感叹不已。从1984年总产值只有70万元,到1995年达到12亿,到2010年,资产已经积累到30亿的南街村实行的是“工资+供给”的分配制度,村民们免费享受水、电、气、面粉、节假日食品、购物券、住房、上学、医疗等多项福利待遇,生活上无后顾之忧。走进村内到处都能看到毛泽东的画像、标语等。
二、“中国画虎第一村”
位于河南省民权县。这个只有1300多人的小村,却有700多人能执笔画虎,有2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33名省美协会员。去年,在全国绘画市场低迷的大环境下,王公庄虎画作品以其过硬的品牌效应和良好的口碑,全年销售绘画作品9.2万幅,创产值9800万元。这一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使原来以土坯房为主的村子变成了旅游景区,更让这里的农民变成了艺术家。
三、“中国爱情第一村陪嫁妆村
陪嫁妆村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上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信奉爱情,从未有人离过婚。据明嘉靖六年碑碣记载:明永乐年间,青龙王因错被贬出天庭,变化到人间武陟县万华村财主高伯宁家做长工,化名白青龙。他白天进山打柴刻木为鲸,晚上去地干活,一夜之间浇地数百亩。高公奇之,将心爱仆女收为义女,许配给白青龙为妻,还陪送给庄基一出,地数百顷,山场地一区。而在此的陪嫁妆村由此得名。
四、“中国盗墓第一村”
“中国盗墓第一村”后沟村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送庄镇,自古以来有“华夏盗墓第一村”之称,全村共有200余户,1360人,面积0.96平方公里。据传,洛阳三宝之一的“洛阳铲”,始出自后沟村。洛阳的邙山,这里有着中国最大的墓葬群,自古汇聚帝王将相之陵冢,最适宜穴居,同时为后沟村民的盗墓提供了丰富资源。后沟村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优势,孕育出了一代代盗墓界的奇葩。
五、河南“搓背村”
河南“搓背村”位于商丘市虞城县大杨集镇谢店村。该村以前没有什么能致富的项目,村民为了生计,只好出门干搓背的活儿,在该村近3000人中,每年都有1000多人常年外出干搓背的活儿,一年的全村收入近2000多万元,现在也出现了30多个的百万富翁。村里还专门成立了“搓背协会”,这是一个提供搓背培训以及劳务输出的信息交流平台。如今,这个村子已经成为了全国有名的“搓背村”。
六、河南“粉条村”
地处商丘市虞城县卢营村。该村家家户户都做粉条,是远近闻名的“粉条村”,该村四五十年前就有人会这种手艺,只不过那时主要是自己吃,有时作为走亲戚的礼品。现在村里都是靠着闲农加工粉条,这富裕了许多村民,在有利条件下又吸引外村六七百人前来打工实现共同富裕。据了解,每家生产户一天可产2吨,村头挂晒粉条的场景十分壮观。
七、艾滋病村”
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文楼村是全省艾滋病防治帮扶工作重点村,曾经因大批村民卖血感染艾滋病引起社会关注,被人们称为“艾滋病村”。全村共有艾滋病感染者343人,其中现症病人331人,服抗病毒药人数270人。当地卫生部门从2001年12月开始对村里艾滋病感染者进行救治,村卫生室139种抗机会性感染药品供应充足,村里还建起了高标准的卫生室,配有11名专业医务人员。现症病人数量占全省总数的四分之一。
八、“中国长寿之乡”
“中国长寿之乡”地处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河南夏邑县。夏邑物华天宝,长寿文化遍布城乡。夏邑在全县120万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为14.8万人,80岁以上老年人2.8万,100岁以上老人120人,人均预期寿命、百岁老人、80岁高龄以上人口等长寿标准均超过“中国长寿之乡”评定标准。2008年,该县被评为全国十大长寿之乡之一。据《夏邑县志》记载,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时,该县最高年龄者达114岁。
九、“杂技之乡”
有着“杂技之乡”誉称的濮阳市岳村乡东北庄,是广袤的豫北平原上的一颗明珠。该村习演杂技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清朝中期进入全盛期,十三个专业杂技演出班子中,乔家班最有名。在东北庄村,信步街头,你可以看到家家练杂技,人人学杂技的奇景。仅东北庄就为全国各地杂技团和部队文工团输送杂技人才400多人,有56人当了团长,当总教练、导演的人就更多了。现在,在世界各地都能见到濮阳的杂技演员。
十、“河南迷魂村”
位于河南睢县河堤乡。这里存在着数座神秘的古村落,村里的房子就依错综的街道而建,而非传统的坐北朝南,非常容易迷路,让人进去之后不辨东西南北,甚至在里面转来转去出不来。据说,穆桂英曾在这里摆过“迷魂阵”,或是诸葛亮在此摆过“八卦阵”,才形成如此奇怪现象。而每年来该村考察的国内外探奇者不下于千人。这个村庄名“任庄”,人称“迷(路)人村”。